黑土地第一把荒火在这里点燃,北大荒第一粒种子在这里萌发,北大仓“国垦第一场”在这里振翅——
宁安农场:解码“北大荒精神”基因
刘晓红首席记者张明宇
年,原松江省营第一农场旧址——尚志县亚布力站前粮库
“过去种地是‘小四轮’,收割是小镰刀,现在种管收一色大农机,以前十几天的活,现在几个小时就干完了。”12月份的一个午后,在宁安农场的一处活动室,年近九旬的老农场人高信聊起这些年身边的变化,言语中充满自豪与喜悦。
今年是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70周年。年,按照*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的重要指示,一批荣复军人来到北大荒,创建了宁安、赵光等第一批国营农场。其中,高信工作了半个多世纪的宁安农场,有着“国垦第一场”的美誉。
70年来,背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一历史责任和重大使命,宁安农场人不负重托,耗尽青春,挥洒血汗,将希望转化为现实,创造、传承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北大荒精神。
年8月,垦荒队进驻宁安县,借住大庙,作为临时宿舍和食堂。
在北满建立一个粮食工厂
仲秋时节,麦浪滚滚,一望无际,平整、密实如金色的地毯,大马力收割机组轰鸣而过。人们常说,来到宁安农场,才感受到什么叫“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国垦第一场”——宁安农场的成立,最早上溯到年6月13日。这个纪录的创立者就是李在人。年,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东北部分解放区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根据*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精神,中央东北局财经委员会召开会议,在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之后,会议领导一再强调,“东北行*委员会和各省都要在国民*难以插足的地方,试办国营农场,进行机械化试验,以迎接解放后的农村建设”,“为迎接全国解放,组织亿万农民走集体化、机械化生产道路”,“在北满建立一个粮食工厂,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
今天的黑龙江省,在当时划分为五省一市,黑龙江省在北安县,嫩江省在齐齐哈尔市,松江省在哈尔滨市,合江省在佳木斯市,牡丹江省在牡丹江市,一市即哈尔滨市。年6月初,松江省*府主席冯仲云根据东北财经委员会会议精神着手筹建农场,委任省*府主任秘书李在人为场长,农业科长刘岑为副场长,派了两名通信员,两名干部和一名木工,开始了建场的筹备工作。其间,在哈尔滨市汽船厂、汽车厂等单位招收了11名不同工种的技术人员。其中,有看守汽船座机的工人5名,汽车司机3名,看守电影机的技术工人3名,算是建场的技术力量。
年8月,宁安农场收的一批进口拖拉机“法尔毛”在田间作业。
黑土地第一把荒火从这里点燃
“黑土地第一把荒火从这里点燃,北大荒第一粒种子在这里萌发。”在宁安农场的场史馆内,原农业部副部长刘成果的题词墨香仿佛还未散尽。
大荒初拓,何等险恶。没有机械设备,就在一个俄罗斯人开设的小工厂里买了伪满遗留下来的两台四铧沙克犁、两台圆盘耙及割草机、搂草机等十几件农机具,又从外县调来了日本开拓团遗留下来的“哈拉马苦”、“卡大比鲁”、“苦麻斯”三台旧“火犁”。从阿城糖厂买来了11匹役马,三台胶轮车,省*府还给了两台烧木炭的汽车。年6月上旬,李在人等人从哈尔滨出发,来到珠河县(今尚志市)一面坡太平沟小山子,当天搭起锅灶,接着就“招兵买马”。小山子一带有很多荒地可以开垦,先遣队即派人前去勘查。当时没有经过技术人员勘测,也不懂得搞建场规划,就决定在此开荒建场。场部设在小太平沟,并在一面坡车站设立了交通站,又从当地招收了14名农业工人,于6月13日投入了开荒生产,宣告农场正式成立,省*府决定命名为松江省营第一农场。
当时,省内多处设有机关、部队、学校开辟的生产基地和各县办的农场牧场,后来都建成了公营农场,当时尚未建国,所以这些农场都叫公营农场,统归东北行*委员会公营农场管理局管理。
*的十五大代表孙俊福
三次开荒,两次迁场,三易场名
沧海桑田,大荒大仓!70年峥嵘岁月,始于先驱者的第一行脚印,宁安农场先后荣获国务院“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农垦部“红旗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等光荣称号。
让我们回到70年前的荒原。李在人和刘岑带领工作人员翻山越岭,考察地势和荒原。在小太平沟,他们就近选了一片荒地作为基地,荒原坑坑洼洼,拖拉机一开进去,便开始“画龙”。有的挂上犁,东颠西歪,犁铧进不了土。有的犁口入土太深,负荷过大,一下就憋灭了火。有的勉强翻了一圈,不是立垡,就是回垡。一遇上堵犁误车,更是手忙脚乱,没了主意。进入8月份,雨季来临,山水顺坡而下,低谷处成了水塘,高岗地也地表饱和土质更加粘重,机车无法作业。经过40多天的艰苦奋斗,开垦出了93公顷土地,再没有荒地可开了。
通过几个月的实践,李在人发现该地虽然交通方便,但垦荒点土地零散,难以形成规模,不利于机械耕作,遂于年3月全部搬迁到延寿县中和镇一带开荒。同时,松江省人民*府拨给从苏联进口的纳齐拖拉机8台,人员也增至余名。这里有伪满开拓团的撂荒地,原始荒原一眼望不到边。场址选定了18马架,但该处地势低洼,不适合机械作业,完成播种面积亩后,经省*府同意,又于当年向牡丹江地区转移,场部暂住牡丹江市内,场名改为松江省机械农场,主力垦荒队进驻宁安县兰岗、石头一带,当年开荒多亩,同时接收了原县大队畜牧场和护路警察队垦荒点,并入耕地万余亩,牲畜近万头,初步形成一定规模。年底,全场干部集中在牡丹江冬训,这时感到农场战线太长,指挥不便,经报省厅批准,做了适当调整,把原来留在延寿的留守人员与当地农场合并,后来改称庆阳农场。其余全部人马集中到宁安县境内,场名又因地得名,年定名为松江省国营宁安农场。
上世纪50年代农场进行脱谷生产
大场学九三,小场学宁安
“夏天沼泽遍布,蚊虫成群,冬天凛冽的寒风不停地刮,艰苦的环境让人恐惧。”上世纪50年代,老农场人高信曾是宁安农场的一名拖拉机手。
老人回忆起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脸庞上仍旧带着坚毅和自豪。北大荒的冬天冷得出奇,最冷的时候零下40多摄氏度。晚间睡觉棉衣棉裤都不能脱,戴着狗皮帽子,穿着棉靰鞡,把棉被一蒙,用自己喘出来的热气取暖,早上起来棉被冻成个硬盖子。夏天蚊子、瞎蠓像疯了一样轮番进攻,一巴掌可以拍死七八个,满手是血。女队员把衣服改成面罩,男队员把稀泥一遍一遍涂抹在头上脸上。
像高信一样的拖拉机手,宁安农场培养了多名。年的11月,刚成立不久的宁安农场,办起了黑龙江垦区第一个拖拉机手培训班,先后共举办了三期,后来都成为了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主力军。上世纪八十年代,垦区提出的“大场学九三,小场学宁安”的口号,使宁安农场声名远扬;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涌现出以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工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的十五大代表孙俊福为代表的英雄集体,进一步扩大了宁安农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如今的农安农场
“北大荒精神”创造“北大荒奇迹”
过去提起北大荒,人们的第一印象除了塞外苦寒、野兽出没、人迹罕至,就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的原始蛮荒。如今,经过几代北大荒人的开发建设,北大荒城镇现代、衣食富足、人民生活悠闲美好、社会保障坚实有力。
走在宁安农场小镇的大街上,两边建筑或古典、或现代、或欧式、或中式,已经完全无法想像几十年前人们住在马架子、地窨子时的情景。笔直宽阔的大街、色彩斑斓的绿化带不亚于任何大城市,所不同的是,大街之上车流顺畅,人们步履悠闲,全无大城市节奏紧张、拥挤吵闹的烦恼。
70年来,“北大荒精神”激励出“北大荒速度”,“北大荒速度”创造出“北大荒奇迹”。如今,宁安农场现有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万亩,林地面积约9.8万亩,草地面积约2.3万亩,打造了黑龙江省重要种子生产基地和果蔬经济作物出口基地,11.4万亩作物进行了无公害认证,7万亩水稻、玉米进行了绿色认证,葡萄、香菇等果蔬产品进行了有机认证,鲜食甜玉米和水稻产品实施了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引导种植户使用农家肥、有机肥、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努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初步实现了生猪规模化养殖,鹿特色化养殖,蔬菜棚室种植,药材林下种植以及山葱、韭菜、鲜食玉米就地加工的种、养、加生产模式。
斗转星移。70年前荒原上的第一把火光,仍照亮着新时代北大荒人的光荣与梦想。如今,宁安农场确定的“农业富场、工业强场、城镇靓场、旅游兴场”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战略,为宁安农场持续发展注满了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