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嗡……在佳木斯鹏飞制衣有限公司的口罩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的景象,工人们正在加紧赶制民用防护口罩。在这个无菌的生产车间内,经过剪裁、压线、加入鼻夹线、挂耳线、压实、消毒、包装……多个步骤下来,布料、熔喷布,实现华丽转身,成为了疫情当下,不可或缺的口罩。
“您好,对,我们现在生产民用防护口罩,如果您家用,可以来我们这购买……”口罩生产车间里,总经理于盛男也在忙碌着,电话响个不停。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先到口罩生产车间看一看,处理订单,记好数量、发货地址,录制鉴别口罩真伪的视频……只要一睁开眼睛,于盛男就有很多事要忙。
“能够用我们的方式,做出贡献,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于盛男对记者说。
小口罩的智慧集结疫情之初,服装生产企业鹏飞制衣就赶制出了套防护服。既然防护服能够生产、加工,作为非典时期口罩定点企业,也要把口罩的生产承担下来,说干就干,于盛男决定购买机器,做生产线。
“结合企业的特点,我们决定购买手动机器,用来制作口罩。从上个月8号订货,路上还走了将近10天,当时,知道机器耽搁在了沈阳,给我急坏了。通过打听知道,由于机器有破损,想给予我们资金补偿,但我明确表示了,只要机器,机器更着急。”于盛男对记者说。
从机器进厂,到生产出第一批口罩仅用了48个小时。最开始,每天的日生产量仅能达到个,于盛男通过委托技术人才,对机器进行改良后,由原有每天个的生产量增加至个。
在于盛男的办公室里,拿起一块“铁疙瘩”,很是兴奋,他说:“你别小看这个‘铁疙瘩’,他可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啊!”
原来,机器未改良前,压线的部分有块类似刀片的东西,用于盛男的话说,像有把刀,只要一割,布料都全下来了。通过技术改良,将原有刀片的位置变得光滑,口罩压线问题得以解决。
不仅在压线上面,购买的机器稍显“水土不服”。于盛男介绍说,我们生产口罩需要同时放置3块布料,之前,我们每天放置布料的时间得花上3个小时。布料铺不平、放不平,增加劳动时间、产量还低。
于盛男找到佳木斯先锋车床厂,车床厂为他们制作了定位器,这样布料铺得更平整,放置布料的时间也从3个小时缩短到1个小时,时间缩短、产量增加。
小口罩的温暖集结在生产车间内,向阳区*协志愿者罗丹凤动作很熟练,这已经是她第2天来到企业帮忙。
罗丹凤对记者说:“这是耳线的尺寸,每一根耳线必须是这个尺寸,要仔细丈量,要不是来到这里帮忙,真的不知道小小的口罩要有这么多道工序。”
每天,从罗丹凤手里过筛子的耳线要有上万根,罗丹凤开玩笑地说,“现在再看到口罩的情感都不一样了。”
同样作为志愿者的刘伟,已经在企业帮忙1个多礼拜了,负责撕边工作的她,每天从上班就开始忙活,口罩生产出来,需要将边弄规整,她所做得就是“撕边”的工作。
“以前从没敢想过,自己还能够加入到生产口罩的行列中来。通过志愿服务,知道了工人的辛苦和不容易。我现在每天都负责撕边,有时候,做梦都在重复这个动作。虽然很累,但是能够尽一份力,也很知足。”刘伟对记者说。
于盛男指着一台正在转动的机器,激动地说:“就是它,最开始,让我头疼啊!我们的线比较软,一到出口的地方就会缠绕,还起静电,我们得用夹子把线夹断,很打手。现在好了,我们把线浇点水,问题就解决了。你看,这是我们用坏的4个镊子。”
机器旁边摆放着被用坏的4个大镊子,这也正是企业能够在有限的时间、条件下,能够生产出4万余个口罩的必然所在。现在,鹏飞制衣不仅生产口罩,还成为很多想生产口罩企业的“老师”,很多鹤岗、七台河的企业都会打电话前来咨询。于盛男说,只要是我知道的,我都会告诉他们。
现在,工人每天3班倒,测温两次,并做好记录。每天进行消毒,通风。防控、生产两不误。在经过红外线消毒后,口罩将进行打包,送往到更多老百姓的手中。
“每天的电话都很多,光是咨询口罩的就得多个。”采访中,于盛男的电话一直响不停。他说,无论原材料的价格涨幅多少倍,他们的口罩定价就是每个3元。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审:王艳颖
校审:丁兆勇谢佳祎
编辑:徐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