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11月29日电作为我国最主要粮食产区的东北三省传来捷报,今年粮食作物秋收工作结束,迎来“十九连丰”。
秋粮占我国全年粮食比重约四分之三,是全年粮食生产重中之重。东北地区秋粮丰收,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丰产又丰收背后的“智慧芯”
据了解,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54亿斤,占全国的九分之一强,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商品量、调出量连续多年全国第一,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龙江力量”。
黑龙江省依兰县诚信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志民说:“今年种了余亩大豆,亩产达到了多斤,创历史新高。”
在韩志民看来,今年大丰收离不开农业科技推广。“今年采用精量播种机,出苗率在98%以上。”韩志民说。
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科技科科长曲慧演示农业智慧管控平台中的“一键巡田”功能。轻点鼠标,无人机随即从机库中起飞,前往预定地块采集病虫草害、倒伏影像数据,实时回传到大屏幕上。
“我们从水稻、玉米、大豆三种作物出发,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精细化进行田间管理,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曲慧说。
今年秋收,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不利天气等叠加因素影响,科学调度、抢收快收,确保秋收工作高质量完成。年秋收面积.44万亩,实现粮食总产万吨。
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9.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闯出了一条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全面发展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丰产又丰收背后的“小秘密”
近年来,位于世界肥沃黑土带上的东北地区,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亚琴家庭农场,农场主杨秀春拿起一棒玉米,棒子无秃尖、无缺粒,棒尖上挤满金黄饱满的玉米粒。“今年多个地块实现了‘吨粮田’,选择高产品种是关键。”杨秀春说。
种子被称为农业“芯片”。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大豆育种专家李艳华正在整理大豆的田间实验数据,以筛选出高产的大豆品种。她精心培育的“东生”系列大豆品种,高油、高蛋白、抗倒伏。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东风区建国镇种粮大户于洋今年种了多亩水稻,喜获丰收。“亩产多斤,我种的品种是‘龙粳31’,这个品种稳产高产、抗病抗倒伏,周围很多人都在种。”于洋说。
如今,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潘国君研究团队培育的以“龙粳31”为代表的龙粳系列品种,打破了国外育种技术垄断,已成为黑龙江省三四积温带的主导品种。
“今年大豆亩产达到了多斤,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去年秋收后进行秸秆全量翻埋,保护黑土地,到了春季墒情就特别好。”黑龙江省勃利县恒山玉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单庆东说。
近年来,为了有效保护黑土地,每年秋收后,黑龙江省高质量、高标准推进秋整地工作,采取深松深翻、秸秆还田等措施,为下一年丰收打下基础。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黑龙江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36.2克/千克,是东北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省份。
丰产又丰收背后的“巧心思”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11月初,黑龙江秋收生产已全面告捷,实现“十九连丰”。吉林省农业部门表示,目前吉林省各地秋收工作基本完成,全省粮食产量将再获丰收。辽宁省农业相关部门称,全省粮食作物秋收基本结束。
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五分之一以上,被称为“中国东北粮仓”。其中,黑龙江省是我国产粮第一大省,去年粮食产量.54亿斤,占全国的九分之一强,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
有了好收成,更要千方百计降损保粮、做好储粮安排。绥化市北林区在秋收伊始,便组织农技与农机技术人员,加强对粮食收获主体的作业指导,强化降损科技支撑。指导农民加强粮食收后整理,实现离地存储、自然脱水,减少霉粒、焐粮,提高粮食品质,实现达标、优质、卖好价。
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于家傲说,秋收过后加强管理,确保粮食存放安全是他们的一项重点工作。为加强粮食收后管理,各农场充分利用分段收获优势和现有粮食烘干设施,积极组织协调闲置仓储设施和场地,协助种植户存放、晾晒,减缓晒场压力,杜绝坏粮现象发生。同时把握市场价格动态,引领种植户及早对接市场,统筹安排粮食销售,实现销售顺畅和优质优价,确保丰产丰收、高产高效。(完)
文字:李建平王建黄腾孙晓宇
统筹:颜秉光
摄影:王建威
编辑:才萌董云竹
海报:史峻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