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黑龙江的省会,是我国最北面的重要城市。
如果你漫步在中央大街,恍如在上海的南京路一般;
矗立在太阳岛上,也能感受到浪遏飞舟的豪迈;
至于哈尔滨红肠配哈尔滨啤酒、吃着马迭尔雪糕看冰灯更是让人感到惬意……
然而,大量俄罗斯风格建筑在市中心处处映入眼帘,格外的陈旧而又新奇,会让人不禁感慨,这可是一百多年的建筑,那时候哈尔滨到底得多繁华!
的确,年前的哈尔滨远比现在更加风光、更有实力,有着时尚之都、东方巴黎等诸多名号,来自巴黎和莫斯科的新设计首先到这里,然后才是上海。
年之后,数十万俄裔流亡至哈尔滨,这里变得更加热闹,成了犹太人和白俄流亡者聚居的中心,也是俄国境外最大的俄国人聚居城市。
20年代早期,达到历史最高峰,俄裔人口逾,。
从年到年,这里是东北最大的城市。英、美、日、俄等十几个国家在哈尔滨建立领事馆,并衍生了大量的工商业、金融业等企业,是名副其实的东北亚国际经济、金融和运输中心。
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那就是哈尔滨从未受到国民政府的控制,国民政府的军队在距离哈尔滨市区60公里的地方停了下来。
想当年,深圳是小渔村,大连也是小渔村,如今都变成了大城市。而渔村的先辈就是哈尔滨,捕鱼的地点就是松花江。
到了19世纪末,哈尔滨已经有十多个村落,约3万人,大多以捕鱼为生,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多说一句,那时候的到底有多多?呼兰河的鱼能把河道堵上了。
晚清是个多事之秋,但近代的枪炮声,离哈尔滨都比较远。他就像个村里的孩子,只知寒暑,不知英法。
但是,甲午之战以后,这里的宁静被打破了,中国战败,为了对付日本。
清政府想来想去,再次想到以夷制夷,也就是用沙俄对付日本,当时叫作“联络西洋,牵制东洋”。
其实,这也算是火中取栗、饮鸩止渴,玩好了叫左右逢源,玩不好就成了两面不是人。
可是这正中俄国人的下怀。因为他们对中国东北已经垂涎已久了,于是很爽快地答应了保护中国。俄国联合法国、德国干涉日本,清政府追加3万两白银,辽东半岛失而复得。
但俄国岂能白白帮忙,他们要的是东北筑路权。
清政府不得不答应:讲感情,俄国人刚刚帮过你;讲条件,俄国人借钱给清政府用于对日支付马关条约赔款;讲翻脸,俄军早已磨刀霍霍了。
就这样,沙俄在年取得了中东铁路的修筑权。中东铁路是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支线,两头在俄国,中间经过中国的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中东铁路后来又有了支线,从哈尔滨到旅顺。
我们都知道要想富、先修路,路大体可分为马路、铁路、水路、空中通道。19世纪末,全世界的空运都还没有发展起来。
海运是最便宜的,但没有海的地方去不了,而且海运受季节、季风、洋流的影响比较大。普通的陆路运输我们自古就用,缺点是耗时长久、人吃马喂消耗极大。
铁路早期建设成本高,但后期养护成本低,运力巨大、运费较低、准时准点,所以从19世纪开始各国都在大力建设铁路。我国在21世纪大量修建高铁,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是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的。
铁路是工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通运输的大动脉。
但清朝末年的铁路和现在的铁路不一样:现在的铁路是政府为民而建,哪里人多往哪里建;清末的铁路是列强为了利益而建,哪里有矿往哪里建。
当然,沙俄在东北修建铁路,还有运送军队、侵占地盘的目的。
中东铁路全长约公里,是中国当时最长的铁路。总投资为0万两白银,中俄各投一半,名义上共同管理,实际上由俄国人说了算。
年破土动工,年正式运营,经过不断更新完善沿用至今。
之所以说了这么多沙皇俄国和中东铁路,那是因为没有中东铁路就没有哈尔滨。中东铁路东西、南北交汇处属于俄国的铁路附属地,之后发展成为哈尔滨。
这与广州、上海不同,广州、上海早有建制,通商之后的租界只不过是广州、上海城里的一块区域。
经过前期的勘探、论证,沙俄从年开始正式修建中东铁路,第二年就有几千俄国人来到了哈尔滨。俄国人主要从事管理、负责技术,干活的还是中国人,因此大量的外地农民工不断向哈尔滨聚集,最多的时候有17万人。
当时的机械设备还比较落后,修路需要大量的人力。沙俄从河北、山东等地招募了大量农民工。有的农民工干得久并最终留了下来,也有坚持不住辞职的,反正是人没了再招。
有人淘金,就有人卖铲子。有人修铁路,就有人卖木材和面粉。因此,在哈尔滨地区迅速出现了俄国人经营的各种工厂,也有出售日常用品的百货商店。
人多了消费需求就不断扩大,于是也有不少中国人到这里开店做买卖,贩卖各种食品、布料、蜡烛、锅碗瓢盆。
当时俄国人会说汉语的很少,零售很费劲,所以他们乐得做个批发商,赚个大头。
当然,经营规模大的还是俄国人的买卖,比较典型的代表是创办于年的秋林洋行和创办于年的老巴夺卷烟厂。
日俄战争期间,哈尔滨地区是沙俄的后方大本营,有很多兵营,驻扎着从欧洲、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调来的大量部队。前线换防人员和伤员也会安置到这里休整、治疗,中东铁路旅馆、医院等迅速发展。
大批俄军和难民涌入哈尔滨,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哈尔滨地区的制米、制粉、制油、纺织、皮革、鞋帽、烟草、火柴、肥皂、五金、屠宰等各行各业都有比较大的发展。
创建哈尔滨的是俄国,但使哈尔滨崛起的是日本和美国,这得从日俄战争说起。在疯狂的殖民时代,中国、印度等国厄运连连,日俄却幸免于难,这是为什么呢?
沙俄在19世纪初的时候,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这里民风彪悍,先有彼得大帝的扩张,后又挫败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是一个列强比较忌惮的角色。
而日本实在是太穷了,列强在日本没什么油水可捞,只能把他做个远洋航行补给站。同时,日本国土小、地下没有矿,列强觉得可以控制日本作为东亚的代理人。
于是日本靠着给欧美列强打工,过上了比较富裕的日子,还学习到了比较先进的工业技术。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攒钱扩军,准备到中国大捞一笔,于是有了后来的甲午战争。
但沙俄逼迫日本放弃了到嘴的肥肉,日本一边生沙俄的气,一边拿着清政府的赔款回家扩军备战,于是就在辽宁旅顺、丹东地区发生了日俄战争。
这场战争,双方打得很激烈。沙俄战败,日本也伤了元气,毕竟是两个工业国打仗,谁也没有碾压性的绝对优势。
于是,美国出面促成了和谈。结果就是沙俄保留北满,日本得到南满,更重要的是美国所奉行的机会均等、利益均沾在东北得以实现。
也就是说,战前的哈尔滨由沙俄把持,别人来不好使。战后各国都可以到哈尔滨投资,各国享受的政策基本相当。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列强蜂拥而至,先后有19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约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16万侨民聚居哈尔滨。
列强青睐哈尔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交通便利,二是粮食及肉蛋菜等农副产品价格便宜,三是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因为中原地区政局不稳、战争频繁、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很多吃不上饭的贫苦农民来到哈尔滨谋生。
俄国人在哈尔滨本来可以为所欲为,现在有人竞争了,他们也不得不加大了建设和投入力度,因为他们对哈尔滨情有独钟,想把哈尔滨建成东方的彼得堡。
俄国以中东铁路的名义购买了大量土地,把土地无偿提供给俄国移民使用。
他们实行优惠的货运政策,从莫斯科到哈尔滨有9多公里的铁路,从哈尔滨到旅顺只有多公里的铁路,但两者运费基本相同。
俄国就是想让本国的商品更便捷地进入中国倾销,然后把东北地区质优价廉的农副产品运回去。
就这样,哈尔滨逐渐成为东北地区各种物资的集散地,成为日俄欧美各国货物的集散地,也是东北大豆、小麦、豆油、豆饼等农副产品的出口地,被称为“东方芝加哥”“东方小巴黎”。
俄国革命后,在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地区有30多万人,其中近一半是外国人。这些外国人中,俄国人最多,其次就是犹太人,不少犹太人把哈尔滨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正如纳撒尼尔大主教所写:“哈尔滨在当时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它是俄国人在中国领土上建造的,在革命后的25年里,它仍然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省城。哈尔滨有26个东正教教堂,其中22个是真正的教堂,一个完整的中学网络和6个高等教育机构。靠着上帝的恩典,哈尔滨继续了俄罗斯革命前的正常生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
此外,哈尔滨还曾是远东最大的犹太社区之一,顶峰时期有25,名欧洲犹太人居住在这里。这其中就包括以色列前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的父母。
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入侵东北并扶持伪满洲国。日本称霸野心早已有之,此次事变不仅是对民国政府的一次试探,更重要的是试探欧美俄等列强的态度。
日本独霸东北,侵害了各列强的利益,遭到了美国和国际联盟的公开反对。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日本索性退出国际联盟,进而把各个列强从东北一脚踢开。在日本逐步侵占哈尔滨工商业的情况下,外国企业纷纷撤离哈尔滨。
日本并不想树敌太多,所以没有与各个列强撕破脸,往往采取先捣乱、后赎买的办法据为己有。
比如,他们以1.4亿元的价格购买了沙俄的中东铁路权。虽然价格与苏联提出的6.5亿相去甚远,但苏联由于面临德国发动二战的巨大威胁,也只能忍气吞声。
日本掌控的伪满洲国统治中心是长春,但哈尔滨和旅大也是他的重要战略支点。日本开始向哈尔滨大量移民,并大力兴建仓储、码头。
日本在哈尔滨推行所谓的“日满经济一体化”,实际上是对国防、公共、公益事业进行垄断,在年又垄断了纺织、制粉、制糖、榨油等产业。
日本想把哈尔滨建设成侵略中国的大后方,为日军提供各种补给。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已经黔驴技穷,所以进一步加大了对哈尔滨的剥削和掠夺,对所有产业进行“统制”,吃相很难看。
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哈尔滨有所发展,但发展不大,而且畸形。
到年代末,哈尔滨的俄裔人口仅余30,左右。
哈尔滨地区的俄国势力在满洲国时期也以“俄罗斯法西斯党”为主流,和日方维持合作,执行反布尔什维克、反犹太等政策,原哈尔滨的犹太后裔大多前往天津、上海等地并辗转出国。后又有部分受德国纳粹迫害的犹太人逃亡至哈尔滨。
解放后,哈尔滨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进步,目前人口已过千万,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