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三、姓氏起源
起源一,汉姓,自的本义为象鼻。舜的弟弟为象,部落训象为职业。象的子孙有姓自的。
《希姓录》云:“自氏,姬姓之后,《世本》则称:“自,子姓。”不知其所据。
起源待考,相传明洪武年间,由山西迁到山东滕县东南定居,起名自家庄,现传到28世。
起源二,彝族,其他少数民族。古哀牢国、哀牢国、后哀牢王和南诏国
万年来,元谋古人随日月发展而进化、生存和发展。以元谋为中心,逐步向四方随畜延伸迁徙发展。形成了东部部落彝族群,西部部落彝族群,南部部落彝族群,北部部落彝族群和中部部落彝族群。形成了东至贵州西部,南接越南、老挝,西达保山,北近四川西南的以元谋为中心的一个不规则的圆。其分支越早,语言、习俗等诸方面差异越大。
哀牢山部落彝族群就是西部部落彝族群中的一个支系。古哀牢国、哀牢国和后哀牢国,是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由我国西南彝族支系之一的哀牢(夷)彝族创立的部落民族国。西周至春秋时期,在我国西南地区生活着由彝族创立的多个部落民族国,东有夜郎国,南有滇国,北有白马国,西有哀牢国……。
今日之彝族?腊逻支系即是土生土长于我国西南边境之西部部落彝族群之一,古哀牢国部落彝族群的后裔。
两汉前,史书对古哀牢国、哀牢国和后哀牢王情况均无记载。只有在汉史《史记》中才有这样几句话:“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椎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保山)以东,北至叶榆(大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这是对哀牢国的国址作了准确的标注,对国民的民族、习惯、民俗、地域等都作了概述。
“哀牢”一词最早出现在史书中的是在晋朝司马彪著的《后汉书》续汉书?郡国志永昌郡载:“明帝永平十二年分益州置。洛阳西七千二百六十里。八城,户二十三万一千八百九十七,口百八十九万七千三百四十四。不韦出铁。巂唐、比苏、叶榆、邪龙、云南、哀牢、永平中置,哀牢王国。博南,永平中置,南界出金。”
公元前二十世纪(公元前年)前后,向西南发展一支从元谋地区逐步随畜迁徙、发展到姚州地区的彝族部落群。宋朝范晔著的《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沈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沈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舔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曰九隆……。
至公元前十世纪(公元前年)前后,这支彝族的一个部落民族的小儿子叫“九隆”从姚州地区迁徙到今哀牢山主峰下的义隆地区。有史载:哀牢夷自称从姚州迁徙到哀牢山地区的,——“源自姚州古哀牢之旧国”姚州地区还有不少的哀牢夷。“哀牢”一词也就在此时而产生。“哀牢”一词在哀牢夷语中,他是一种对小儿子的昵称,也就是对“九隆”的昵称。哀牢山脉和主峰就是以九隆的昵称而命名的山。“九隆死,世世相继,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民以来,末尝通中国。”“古哀牢流漓国”在哀牢山主峰地区共生存发展了近年之久。这便是产生于哀牢山地区的彝族古哀牢部落游漓国。
公元前年,(东汉年间)楚威王时,派将军庄硚带兵沿江而上,攻下夜郎部落国后,又以进发滇池地区。时居哀牢山地区的古哀牢部落游漓国首领们,为避战乱,率领上万民众,带着先王九隆的两耳,举国沿礼社江逆流而上,长途迁徙。时逢下雨,路阻。先期到达南涧的蒙苴低、蒙土低、蒙低么、蒙低逻、蒙阿黑等几十个部落王在南涧地区等了几天,都末等到后面的蒙低毕等,就向西沿和乐河行进,翻过无量山,到达浪沧江边的公郎地区安下家来。蒙苴低居今公郎回营上下,蒙土低居今小湾东镇的土底(低)村,蒙低么居今的(低)么村,蒙低逻居今木(蒙)低落(逻)旧村,蒙阿黑居今公郎阿黑村,有的居今大独木,有的居今木(蒙)家湾等。把从义隆地区带来的已故先王九隆的两耳置于今公郎回营东北面的大树洞中,即今日的公郎土主庙。此庙彝语叫密(土地)枯(角、主人、领头人)枳(树)哼(房子、庙),彝语译汉语即土主(树,最早名)庙。此庙形成时间于春秋早期,比巍宝山土主庙的建成时间要早八百多年,比公郎地区的阿黑王庙、低么王庙、木耳王庙也早四百多年。他是彝族?腊逻妭支系最早的一座土主庙。
在这棵大树里寄存了哀牢夷九隆等人先祖的耳朵。他是因全部落的迁徙而从哀牢山主峰地区迁至公郎地区定居的先灵。后来,在这棵大树生长过的地方用三块石板搭成一个小庙,叫腊逻土主庙。到了随唐前期盖了一间草房,随唐后期又盖成一正两厢的三间草房,一直到明清时期才有了瓦房。公郎回营村后的土主庙是为九隆先祖先灵而修建的。公郎土主庙——九隆庙,是古哀牢国国王、哀牢国国王、后哀牢王、南诏国国王先祖庙。也是彝族腊逻支系先祖先灵庙。
哀牢国旧址何处在?凡是谈及彝族史,南诏史,哀牢夷,哀牢国,都要涉及这一句对云南彝族之一,哀牢夷先民的最早表述,也就是南诏王室先民迁居至哀牢山地区的确切标述。依照司马迁所记述的“其外西自同师(保山)以东”,“北至叶榆(大理)”,,也就是说哀牢国的旧址现保山的东边,大理的南边。这样就形成了经纬度的坐标点,它的坐标点位置就是现南涧县无量山西坡的公郎地区。“无量山”在“三国”前也律属哀牢山地区。“无量山”因三国时诸葛亮征南达此山而断粮,固得名“无粮山”。
公郎地区的“低么村、母低落村、木耳村”就是以哀牢夷早期居住人的名字而命名的村名。这几个村坐标在同师以东,北至叶榆的经纬度,经度准确,纬度仅差别0.2度,这对生活在两千年前后的司马迁来说,虽没有什么经纬仪,但这种标识如此准确,真令人感叹。
宋代前公郎叫昆仑镇,是夷(彝)族中的部分腊逻支系从哀牢山主峰地区迁徙至无量山西坡最早定居的地方。彝族?腊逻支系,古称嶲、昆明族、哀牢夷;也有自称土族,迷撒等。
史载:西汉年初(公元前年前后),蒙苴低娶戾蒙亏,其妻生低蒙苴,低蒙苴生蒙祖笃。蒙苴笃,曰:哀牢王。苴笃死,禁高嗣;禁高死,子吸嗣;吸死,子建非嗣;建非死,子安乐嗣;安乐死,子桑藕嗣;桑藕死,子柳承嗣;柳承死,扈贤栗嗣,贤栗死,子柳貌嗣,柳貌死,子类牢嗣。
至公元前年前后,他们各自称王,低蒙苴称阿黑王、蒙低么称低么王,蒙(木)低落的玄孙称木(蒙)耳王,居大独木的称独木王等几十个部落王。低蒙苴之子蒙祖笃被推举为哀牢王,成为统帅各小部落王的哀牢国国王。他们南征,西战,但越至后越吃败战,。
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贤栗遣兵乘箄南下江汉,击附寨夷鹿茤。鹿茤人弱,为所擒获,于是,疾雷风雨,水为逆流,翻涌二百余里,箄船沉没,哀牢之众溺死者数千人。贤栗愤甚,复益兵,遣其兄弟六王将万人以攻鹿茤。鹿茤王悉力与战,杀其六王。哀牢耆老共埋(掩)六王,是夜,虎复出食之。(本族崇拜虎,信仰虎以此始。直至今日,娶媳妇进门,要先拜叩白虎堂,再拜叩喜堂,最后才拜叩家堂。)
建武二十七年,贤栗等遂率种人户二千七百七十,口万七千六百五十九,诣越巂太守郑鸿降,求内属。东汉光武帝封贤栗等为君长,自是岁来朝贡,与中国相通。
东汉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其称邑王者七十七人,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汉明帝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
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哀牢王类牢与守令忿争,遂反,攻博南燔庐舍,滇西震恐。王寻奔楪榆诏发越巂、益州、永昌三郡兵,募士彝讨之。二年,昆明蛮卤承等应募,合诸郡兵击类牢于博南,大破,斩之。类牢的残余将士四外逃窜,隐姓埋名,落籍她乡。有的渡过澜沧江逃至今保山地区、德宏地区、怒江地区、临沧地区;有的逃至今云龙、永平等地区;类牢之子蒙罗带部分余兵败退哀牢地区的蒙逻寨(今南涧下猫街石洞寺)。从此哀牢式徵(被征服)。那些在博南的征战中有东躲的,西逃的,北走的南下的,被掳去的都各自休养生息,生儿育女。公元77年,历经年的哀牢国至此销声匿迹。哀牢夷在南涧公郎地区的年间,各部落家族兴旺,势力日增,筑城池,树国界,东西上千里,南北上百里。
类牢之子蒙罗带部分余兵败退哀牢地区的蒙逻寨、把驻守公郎地区的老弱病残民众也迁居至蒙逻地区。在无量山的原始森林中许多地方还可看到当时开垦过的痕迹,至今还生长着那时种下的千年古茶树.。
时逃(掳)至今保山地区的哀牢夷,通过两百多年的休养生息,生儿育女,势力与日俱增,建九隆庙,复称哀牢王,这便是后哀牢部落王族,历史近年。
后期到达南涧的蒙的比等,因途中遇雨,河水瀑涨,半月才见水跌,追赶前面队伍至今巍山大仓,不见前方队伍的踪影,返回今南涧也无信息,又折回至密海低、的(低)毕等地区安家落户。其后裔就是六诏中的蒙巂诏的子民,今居于巍山大仓以北地区的尖头、花衣腊逻支系。
从古哀牢国到后哀牢王,历时1多年。
至唐初,类牢的二十三代孙蒙舍龙由南涧石洞寺迁入蒙舍川(巍山)落籍(此二十三代除蒙罗和蒙舍龙外均不知名字,待考),与本地部落联姻、繁衍、生息。
自蒙舍龙起,家族兴旺,势力日盛,二十多年,就跃居统领地位。蒙舍龙生龙独罗,(细奴逻)建大蒙国,先并“白岩”,后“统六诏”,移都大理,建立南诏国。历时二百五十多年,传世十四世、十三代。[(蒙舍龙)-细奴逻-逻盛-盛逻皮-皮逻阁-阁逻凤-(凤伽异)-异牟寻-寻阁劝-劝龙晟-(劝利晟-劝丰佑)-晟丰佑-佑世隆-隆舜-舜化贞]。
公元年,诏王蒙佑世隆故,蒙舜化贞执*,但实权却落入旁人大臣郑买嗣手中。公元年8月。蒙舜化贞被郑买嗣害死,假借抱舜的8个月的儿子坐朝之际,捏其睾丸致于死,遭太后责骂。郑买嗣一不做二不休,调集部队,集中蒙氏王族成员多人于五华楼下,大开杀戒。灭了南诏国,自立为王,立国号为大长和国。立国之后,恐蒙氏东山再起,逐杀蒙氏家族八年之久。蒙氏家族几乎斩尽杀绝。幸存蒙氏改姓埋名(改“茶”、“字”“左”“毕”等姓)四处逃往深山老箐。
王室中,唯有舜化贞之妻怀子得以逃脱,其先躲感通寺,后逃至蒙舍川(巍山)河西村定居下来,次年生子。祖老太为与隆舜母亲之堂弟蒙兴改“字”姓,同音而又有别,固更姓为“自”,子名为自元一,自元一生三子。长子迁至千里之外的四川会理县黎溪州落籍。次子迁居百里之外的弥渡寅街落籍,三子仍居巍山河西村。
今腊逻妭主要分布于在云南省的滇西南地区、四川省西昌地区、部份分布于山东等地区,以及全国除西藏以外均有零星分布。腊逻妭姓氏有蒙、茶、字、自、毕、安、禄、左、阿、罗、张、纪、邹、白、李、皇、皋等等。
从古哀牢国至南诏国历史近年,古哀牢游漓国历时近年,国都在楚雄双柏县咢嘉乡义隆地区:哀牢国历时年,国都在大理州南涧县公郎镇公郎地区;哀牢部落王,历时近年,王室在保山的隆阳地区;南诏国历时年,国都在巍山庙街古城,大理太和村等。
在这近两千年的历时长河中,既有王道霸业荣华富贵的记录,又有血雨腥风、悲凉遭杀等残酷印记,其间的强盛辉煌令人骄傲振奋,其间的阴雨败落同样使人痛惜。
四、得姓始祖
见姓氏起源
五、人口分布
出现年代不详,明洪武年间由山西太原迁至山东滕州东南,名为自家庄,现名自庄村,自姓数百人,至此传至二十八世。省内其它地区也有较多分布,江苏也有此姓。
河北尚义、阜平、获鹿、围场,河南卢氏,山东平度,山西太原、长治,湖北老河口,湖南冷水江,云南大理、临沧、普洱、保山、怒江、西双版纳等地有分布。汉族、白族、彝族、傈僳族有此姓。
六、家谱文献
古滕自氏族谱:一卷:[山东滕县]
作者 自喜德等修
版本 年,电脑打印本
居地 山东,滕县
先祖/名人 始迁祖:[明]自忠善
摘要 始迁祖忠善,原籍山西洪洞县喜鹊窝,于明洪武二年迁来滕县东南四十里处安家,命其村名为自庄。谱载各支世系图。
七、郡望堂号
暂缺
八、字辈排行
齐齐哈尔市自氏字辈:继、可、如、治、世、正、效、泽、志
哈尔滨市自氏字辈:光辉炳万昭永文克世昌
大庆市自氏字辈:良长兴启,荣发富贵
佳木斯市自氏字辈:能维国瑞英奇
双鸭山市自氏字辈:显元玉大昌,克文继兴邦居正同义治,发育重德良本盛宗枝茂,恩深景永长复东广有启,世代庆帧祥
牡丹江市自氏字辈:瑾-效-向-多-志-正-战-应-思
鸡西市自氏字辈:克铭俊德奎(启)碧联章
黑河市自氏字辈:仁义智信善
绥化市自氏字辈:洁仰翰君廷尚兰,开基立业定崇端纯良忠厚声家振,光裕显扬世泽泮
鹤岗市自氏字辈:景,海,凤,广,桂
伊春市自氏字辈:占-振-景-守-文-德-新-广-正-大-光-明-荣
大兴安岭地区自氏字辈:金,广,肇,嘉,祥
七台河市自氏字辈:天应薛成君
九、姓氏名人
暂缺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