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该怎样治愈 https://m.39.net/pf/a_6159813.html她名叫张桂芳,一个从记事起就不喜欢自己“父亲”的人,甚至带着一份厌恶。因为她印象中的父亲,是个酗酒成性,经常打骂妻子和孩子的人,她的童年时光也因此充满着不幸。
父亲觉得女孩子家家,不管读多少书将来都是别人的,便很不支持张桂芳上学。母亲焦淑清因此经常和父亲争吵,有时候吵着吵着就会遭到打骂。看着母亲因为自己吃了那么多苦,她也曾提出过“要不干脆不读书算了”。谁曾想这句话引得母亲十分愤怒,还说要是她不读书,不好好读书,就不要回这个家了。
年龄尚小时,张桂芳既不懂父亲的反对,也不太懂母亲的坚持。但作为一个懂事且孝顺的孩子,她便一直在很努力地读书,成绩斐然。
后来慢慢长大些,张桂芳觉得自己能够明白母亲的坚持了,认为应该是她们那个年代的日子过得太苦,母亲觉得只有读书才有出路,才能过上好一点的日子便如此坚持。这样去理解母亲没有错,但除开这点其实她的母亲还有着一个很不愿意提及的伤痛,是关于她生父的。
从懂事起,张桂芳就知道了自己是随父亲姓张,虽然打小就无法理解自己的父亲为何不会像玩伴的父亲那样,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她从未往自己不是亲生的那方面想。直到有天她又遭到了父亲的打骂,一邻居觉得她实在是可怜才偷偷告诉了她,总是打骂她们娘俩的父亲其实是她的继父。而她则是因母亲从黑龙江省肇源县改嫁到肇东,嫁给了现在的继父,才改姓为张的。
看着邻居如此认真,张桂芳一时间都不知该做出怎样的反应。因为对于当时的她而言,她不知如何定义这件事的好与坏。
一、我爸到底是烈士还是“土匪”?
14岁的一天,张桂芳放了学如往常一样高高兴兴地回到家,怎料却碰见母亲盯着一副摩挲纸鞋样子流泪。一看见女儿回家,母亲立马将东西收拾了起来,很明显是不想让女儿看到。
联想到邻居对她说的话,张桂芳觉得此事必然不简单,便再三追问母亲这些东西是谁的。母亲思考了许久才终于开了口:
“这副鞋样子是你爸的,是我过去给他做鞋时用过的。他姓耿,是专门打日本鬼子的好人。”
得知自己的生父是抗日英雄,得知自己的母亲也曾参加革命(后来得到了证实),得知父亲曾经对母亲说过,一定要自己好好读书,将来就会在书报上看到父亲的名字,或者相关事情后,张桂芳终于读懂了母亲,也因此以自己有这样的父亲和母亲而觉得光荣、自豪。
上学时,她也会将母亲讲给她的关于父亲抗日的事迹,说给同学们听。可是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有天一男同学的一句话宛如给了她当头一棒。
同学说的是:“你爸哪是什么烈士啊?他是个土匪头子,叫‘三省’。”话声一落,其他的同学也不分青红皂白地发出了嘲笑声。
土匪?听到父亲遭受污蔑,张桂芳的第一反应不是反驳,不是追问同学为何如此想自己的父亲,因为此时的她心中只有愤怒。只见她一个飞扑就扑到了男同学的身上,要和那位同学“拼命”。
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对方要是倔自己肯定也不会轻易示弱。男同学在换乱中又说道:“你爸要是烈士,你家怎么没有政府发的‘烈士之家’牌匾呢?”
这话就像一把刀子一样,狠狠插进了张桂芳的心里。因为她在学校的组织下,去过不少革命烈士的家,慰问过烈士亲属们。而他们的家中无一例外,都有着一块“烈士之家”匾额。想到这些,张桂芳也开始陷入了自我怀疑中,气势慢慢弱下来后,哭着跑回了家。
“我爸到底是烈士还是土匪?”张桂芳带着哭腔,着急向母亲寻求答案。母亲看着女儿如此询问,立即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儿,眼中也不由得泛起了泪光。
“你爸正是为了打鬼子才死的,你长大了有能力时,自己去查一查……”就这样,在母亲的肯定回答中,张桂芳在心中立下了誓言:好好读书,将来一定要查出真相,还父亲清白!
虽然张桂芳对母亲的话坚信不疑,也对父亲的身份很是肯定。但从这之后,她就鲜少向无关人员提及自己生父了。因为她不想再面对,自己引以为傲的父亲被别人说成是“土匪”的局面。
张桂芳很擅长运动,中学毕业后也因突出的体育成绩保送到了哈尔滨体育学校读书。她也是从那时起,开始利用课余时间查找东北抗战资料。
一天,她在当地一本县志中久违地看见了那个她无比熟悉,却好像又很陌生的名字:耿殿君。重点是县志上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地将父亲写着了“土匪”。其实与之类似的情况在她往后的查阅资料中,遇见的次数不算少。虽然每次看着“土匪”这个词和父亲的名字出现在一次,都会让她内心突然咯噔了一下,但她始终没有放弃。
她第一次找到将父亲定义为正义之士的资料,是她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中,一份抗联老战士的回忆录里。里面清楚地记载着耿殿君是抗联中的一个团长。那一刻,她又惊又喜,当天晚上在辗转反侧至半夜都没睡着,好像真相已经近在咫尺一般。
二、为替父证清白,踏上漫漫长路
接下来的日子里,张桂芳一边努力读书,一边继续寻找真相。中专毕业后留校任教,在职攻读了本科课程,于年毕业后分配到大连市某师范大学体育系任教。完成了父母要她好好读书的心愿后,张桂芳有了更多时间去查找资料,至此开启了她四处奔走,只为替证清白的“征程”。
经过继续查找,张桂芳终于打听到了一位抗联老兵曾经和自己的父亲是上下级关系。只是由于那时候通讯不发达,她除了知道老战士现身居广州,名叫林敏外再无其他。虽然要在偌大的广州城里找一个人充满着难度,但不想放过一丝线索的张桂芳还是只身出发了。
3天时间里,张桂芳马不停蹄地寻遍了她所有的组织、公安、民政等部门,却始终一无所获。满怀欣喜来到了广州,却带着一脸失望离开。往后这样的无功而返,张桂芳历经了一次又一次,但她始终不曾放弃。
母亲焦淑清一直在家等着女儿带回好消息,眼见母亲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后,张桂芳寻找真相的脚步走得越来越急,但终究还是让母亲带着遗憾离开了。而母亲在最后时间里,给她说得最多的话,依旧是让她一定要找到可以证明父亲清白的证据。
张桂芳满怀悲痛地料理完了母亲的后事,都没有想过好好休息一下,就又踏上了艰难的寻访之路。广州、湖北、山东、河北……车票存根越来越厚,拜访的抗战老兵越来越多,资料也是越攒越多。失望肯定还是会有,但每当她找到了下一个新线索,她就又燃起了斗志,尽管她也知道那个线索有可能依旧可能写着失望。
岁月在流逝,老兵们也在一天天变老,好多次她明明一找到新线索就出发去寻访了,却还是没能跑过时间,等她好不容易找打了可能知道有关父亲信息的老兵家中时,老兵已经与世长辞了。
其中有一次,她通过一份资料查到了父亲的代号,顺着继续又查到了一位秦姓的知情人。种种资料结合起来后表明,此人应该是到当时为止,她查找到的所有人中最了解父亲的人。她怀着激动的心情立即出发,可是还没等到她进入这位老人家中的院子,她就有了很强烈的不好的预感。
果不其然,门口的花圈、院子外面撒下的纸币,家中浓厚的悲伤情绪,全都是因为那位秦姓老人去世了,而时间就在她来的头一天。
这些年来,她失望过无数次,但这一次她忍不住地大哭了起来。就像第一次从同学口中,听到父亲是“土匪”时那样,哭得无比伤心。
还有一次,她查找到一位名叫王路的抗联战士,曾经是父亲身边的联络员,就以最快的速度去巡防。可是上天好像又和她开了个玩笑,第一年去时,她在查找到的老人所在地呆了一个月依旧没有找到人。而第二年再去时,老人就已经去世了。
除开与之类似的情况频发外,有些老人虽然尚且康健,但却因为年迈而记不清事情了,或者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她努力尝试和每一位老人进行沟通,想着方地提出提示,却依旧无有效收获。
时间一天天过去,不仅知情人在变老,张桂芳也青春年华不再了。
年,张桂芳已经46岁了,与之年龄相仿的同事们都在开始为了退休做准备,唯独她不是泡在档案局里找资料,就是在去找资料的路上,或者在去寻访知情人的路上。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有天她在翻越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的史料中,又看到了父亲的名字,与之一起的还有自己叔叔的名字。继续查阅后,她查找到了三肇地区地下党的副书记吴吉良的线索,并且顺利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找到了他本人。
三、几十年心血毁于一旦
此时的高吉良已经74岁,不过身体算得上康健,记忆力也非常好。但却在得知张桂芳的来意后,连个好脸色都没有给她。对于张桂芳的提问,更是一个字也不想说。
张桂芳不知老人为何如此,看着老人凝重的表情,觉得似乎是自己碰到了老人内心深处伤疤的她,只好先行告辞回了招待所。
这一夜她又是彻夜难眠,因为她担心老人不愿意帮自己的忙。不过令她意外的是,次日还没等她出门前去拜访高老,高老的家人就来找她了。
原来不是因为高老不欢迎她的到来,也不是不想帮她完成替父亲正名。而是这些年,老人见过了太多为了名利来找他采访的人,起初他担心张桂芳也是出于利益冒充的,这才连个好脸色都没给。
高吉良
之所以高老一夜间又想明白了,是他对那句“让咱们的孩子好好读书,将来能在书报上看到我们”产生了共鸣感。这是曾经革命艰难时期,无数革命勇士对未来最远大,却又最为朴实的愿望。而这话其实是张桂芳的母亲转述她父亲的话给她听的。
由此打开话匣子,高老就开始给张桂芳讲起了他所认识的耿殿君,一讲就是三天三夜。后来还亲自将他所知道的情况,一一整理成册交给张桂芳。
耿殿君是年正式投身抗日队伍的,在东北抗联第三军军长夏云杰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命于张寿篯(李兆麟)将军领导,一直奋斗在抗日一线。高吉良与之差不多是同一时间参加抗日队伍的,两人结识于汤原游击队建立之后。为了壮大游击队力量,两人奉命一起多次执行过发动过群众参军,给部队筹集寄养等任务。
总之高吉良是可以证实耿殿君曾是抗联战士,先后担任过抗日联军第六军军部留守团团长、六军教导队副官、并任临时参谋长。而之所以会被传成“土匪”,就和曾经那么多情报特工被误会成“叛徒”类似,时间可以追溯到年。
据高吉良回忆,为了壮大抗日力量,组织上计划派人赴肇源一带发展抗日队伍。起初,领导们在领队人的选拔上不知到底选谁,就让众人提议。想到耿殿君在多次任务中都表现优良,而且他正是肇东人士,对肇源一带相对熟悉,高吉良就推荐了耿殿君当领头人。
耿殿君受领任务后,众人商议为了更好掩护队伍,也在取得了李兆麟、宋子文的许可后,13人结拜为“土匪兄弟”,外号从“大省”排至“十三省”。耿殿君的“三省”便因此而来,往后也一直在三肇地区活动。
年春,因特务告密“大省”杜国文被抓,耿殿君得知情况后派出“四省”赵景海(抗联第三军十二支队中队长)夫肇源打探情况,并为营救行动做准备。谁料在折返的路上,赵景海被特务盯上了。
匆忙之下,赵景海跑去了耿殿君的家中,被耿殿君和其妻子焦淑清藏在了灶台底下。在两人的掩护下,日伪军在耿家未搜到任何可以人或物,但日伪军并未因此打小对耿殿君的怀疑。
在这之前耿殿君就已经因为“土匪”身份被抓过好几次,虽然每次经过结拜兄弟们花钱打点后很快就能出来,但有了这次特务的“证词”后,日伪军很难不觉得耿殿君不仅仅只是个“土匪”那么简单。
于是就将耿殿君又一次抓走了。党组织再一次打听到耿殿君的确切消息,已经是年末。当时党组织已经有了很好的营救计划,可就在营救的前夕噩耗传来了:他被押送至哈尔滨“”部队实验室残害致死,连尸体都没有留下。
因为“结拜”是秘密行动,众人在三肇地区的活动也是秘密,所以更多人都只知他是“土匪三省”,不知他是东北抗联第六军军部留守团团长。
就这样,抗日英烈被传成了“土匪”。
耿殿君被抓走后,焦淑清为了躲避日伪军抓捕,只好带着当时仅有两岁的小桂芳东躲西藏。后来得知丈夫遇难,无依无靠的她就改嫁到了肇东,桂芳也因此改姓为张。
有了高吉良的证言后,张桂芳又走访了多个城市,寻访了多位知情人士,终于收集齐了她觉得足以给父亲正名的资料,足足有5大本。可谁知意外来临地那么突然,就在张桂芳正要将资料上交至有关部门时,张桂芳家中遇窃。
于张桂芳而言,窃贼偷什么都可以,就算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搬走也没所谓。可万万没想到,那个装有了她二三十年心血,好不容易才整理出来的资料的皮箱被偷走了。
眼见明明即将守得云开见月明了,父亲也终于可以摘掉“土匪”身份,突然化为了泡影,张桂芳悲痛欲绝,还因此大病了一场。
四、终为父亲正名
但张桂芳依旧没有放弃,病情稍微好转些后,她就又踏上了替父亲正名之路,又一一拜访了所有知情人士。
随着张桂芳的不断寻访,她的故事被更多人熟知。相较于曾经她一个人“单打独斗”,这一次她获得了更多人的帮助。
终于,张桂芳于年再一次整理好了资料。提交给了有关部门后,同年11月她终于收到了一张写有父亲名字耿殿君的“革命烈士证书”。
而这一天,从她全身心投入替父亲正名之路,足足35年之久了。
35年时间里,张桂芳收集的证明材料足足超过了1米高,来往各地的车票叠起来也有半尺多厚,各种花费15万余元。
用“35年、15万元”换一张“纸”,很多人觉得不值得。尤其是看到证书上所写的“不发给一次性抚恤金”后,更是觉得完全没必要。
对此张桂芳淡淡一笑:“我从为父亲查寻历史的第一天起,就没考虑过要一分钱的补偿,我父亲是为了打侵略者牺牲的,不是为了钱而死的!再说,在找寻中,那些抗联老战士的经历和境界,真的对我教益颇深啊,我得到的这些,岂不是比金钱更重要吗……”
后来,张桂芳又和丈夫一起,前前后后又投入了10万元左右,在黑龙江省肇东市的先进村,也就是她父亲耿殿君和战友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建了一个烈士展览馆。如今,这座纪念馆已经成为了绥化市市级国防教育基地,无数莘莘学子在这里感受到了革命的不易,因而更加珍惜如今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耿殿君的故事也被搬上了荧幕。于年首播的电视剧《十三省》,内容就是以包括耿殿君在内的“十三名抗联战士”为原型创作出来的。所以如果大家感兴趣,不妨通过这样的方式去了解一下耿殿君,了解一下东北抗联战争史。
致敬英雄,感恩英雄!也希望英雄的事迹不会被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因为如果曾经没有他们的付出,或许如今这份和平尚且都不知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