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延吉盆地区域地质背景
延吉盆地包括延吉市、龙井市及龙井市北部的一部分,形态呈正方形,东西宽约50km,南北长约55km,面积km2,为断陷盆地。该盆地是一个上叠于中朝地台与北侧华力西期台缘褶皱带和北东向延吉褶皱带接合部位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白垩纪早期盆地形成,白垩纪中期为盆地发育鼎盛阶段,白垩纪晚期盆地萎缩(朱建伟等,)。盆地具有二隆二坳的构造格局,即西部隆起、中央坳陷、太平隆起、东部坳陷。其中中央坳陷由莲花洞单斜、朝阳川凹陷、龙湖断鼻、勇敢新凸起4个二级构造单元组成;东部坳陷由清茶馆凹陷、德新凹陷2个二级构造单元组成(许岩等,)(图1)。
图1延吉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图(张吉光等,)
延吉地区地处兴凯、龙岗和佳木斯地块结合部位(Jiaetal.,)。区内结晶基底包括太古代夹皮沟群和晚元古代张广才岭群,古生代主要为一套低-中级变质的海相火山-沉积地层,并为大面积的显生宙花岗岩所侵入这些不同时代的花岗岩侵位时间变化在~Ma之间,其岩石成因被认为主要受古亚洲洋构造域的演化所控制。地区内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众多,发育了大量火山岩,其中以汪清、延吉与和龙一带的火山-沉积地层最为发育(Zhangetal.,)。
延吉与龙井和图们地区位于吉林省东部山区,区内山谷交错,河流发育,图们江、布尔哈通河、嘎呀河、海兰河及其支流,流域面积约大(张吉光等,a)。新构造运动和长期风化和流水剥蚀,使该区形成沟谷纵横、丘陵起伏的地貌形态(陶勇,)(图2)。
图2延吉市周边地貌特征图(据谷歌地球)
二、延吉盆地地层层序
燕山Ⅰ、Ⅱ幕构造活动既形成了盆地雏形,受后期改造较为强烈(张吉光等,b)。盆地基底为华力西期花岗岩以及石炭-二叠系灰岩、板岩、火山碎屑岩,盆地为白岗质花岗岩为主的基底上广泛接受了以白垩系为主的中新生代沉积,最大厚度m(姚新民等,;张吉光等,)。盆地内地层从下至上为:上侏罗统屯田营组、长财组,下白垩统头道组、铜佛寺组、大砬子组,上白垩统龙井组以及第三系、第四系(表1)(许岩等,;朱建伟等,)。
表1延吉盆地地层图(据许岩等,修改)
界
系
统
组
新生界
第四系
全新统
更新统
第三系
上新统
玄武岩
渐-古新统
珲春组
中生界
白垩系
上统
龙井组
下统
大砬子组
铜佛寺组
头道组
侏罗系
上统
长财组
屯田营组
盆地经历了上株罗统屯田营和长财组沉积时期的初始裂陷、白要系头道组和铜佛寺组沉积时期的裂陷、大拉子组沉积时期的裂坳、龙井组一、二段沉积时期的坳陷、龙井组三段及第三系沉积以后的萎缩5个发展阶段。朝阳凹陷和东部坳陷是盆地演化过程中长期接受沉积的地区,生储盖层相对发育较全,是盆地内油气的主要勘探区域,铜佛寺组、大拉子组是盆地内的主要沉积地层(贾大成,;吕延防等,)。
三、延吉盆地野外地质考察
野外考察主要考察对象为盆地燕山期构造运动野外露头(图3),其中,包括地质侵入体和人为活动造成的地层出露。
图3吉林省延吉市地区地质图
(比例尺:1:20万;资料来源:国家数字地质资料馆,红色线段即剖面位置)
考察点1:帽儿山山体
帽儿山位于帽儿山国家地质公园内,为华力西晚期-燕山期白岗质花岗岩侵入体,风化作用明显。出露岩性较为统一,呈片状结构,表现为灰白色,粒度相对较粗,夹杂有疑似石英二长岩晶体(图4)。
图4帽儿山主要岩性及出露地层(西坡位置)
在帽儿山山体东坡位置,有大面积的花岗岩岩体出露,表面有多处构造运动造成的裂痕,岩体呈灰色,岩性与图4一致(图5)。
图5帽儿山出露的花岗岩岩体(东坡位置)
考察点2:帽儿山山下地层
该考察点为白垩系沉积地层,位于山下省道路旁,地层走向为东偏南33°。岩性主要为砾石、砂和黏土,其中,夹层为闪长岩侵入体,表现为白色夹层,与第四系红色沉积地层对比明显。
图6帽儿山下出露的白垩系地层
考察点3:花岗岩山体出露
考察点位于小营镇河龙村西南角,布尔哈通河河道拐弯处,河流流向北偏东22°。受河流和人为作用山体部分坍塌缺失,出露灰白色花岗岩山体。
图7布尔哈通河河道边部的花岗岩体
延吉市地质构造区内山谷交错,河流发育,形成的沟谷纵横、丘陵起伏地貌形态较为发育。延吉盆地内有大量的华力西晚期-燕山期白岗质花岗岩侵入体出露,出露体与周围岩石不整合接触,其受后期改造较为强烈,对研究燕山期运动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花岗岩体风化作用明显,且受到水流作用和人为改造,该区存在地质灾害隐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