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烛幽微的历史审视
秦悦
近年来,民国史研究成为学界热点,出版的相关图书著作繁多。但能够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味、既引人兴趣又发人深思的民国史著作,在图书市场却并不多见。颜浩的《民国元年:历史与文学中的日常生活》,却是饶有趣味和独具意味两方面的优长兼而有之。该书选取历史风云巨变之际的“民国元年”这一时间节点,对特定历史时刻鲜为人知的日常生活状态,浮现和隐含于其中的价值观念变迁,给予了条分缕析、洞烛幽微的情境再现和意义阐释。
历史前进步伐的或快或慢,也许确与几个伟人、几个大事件的促成密不可分,但历史洪流滚滚滔滔地卷携着的,主要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那些大事件、大人物不过是一些醒目的标志,这些个体所构成的才是历史洪流本身。《民国元年》另辟新径,将研究视角聚焦在百年前的社会生活,就鲜明地体现出这样一种思想理性的自觉。在该书中,大众的衣食住行、婚庆文娱等等,都得到了有条不紊地展示,相当精彩地还原了“民国元年”这一标志性年份应有的鲜活与真实,如同拂去宝盒上的尘埃,呈现出了一个活化的“家国”。由此,《民国元年》反而显出一种超越醒目标志、关注洪流本身的通透与开阔,其中独具意味的真相、人文情怀浓郁的新见,有力地淡化了普通读者面对历史的惶惑之感。
作者从文学史、文化史和舆论史的角度,采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对文学作品与历史资料进行了有效整合,使得该书既有历史的真实、厚重,又有文学作品特有的生动、优美。“文史互证”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学者钱谦益的《钱注杜诗》,这本书确立了诗史互证的诗歌解释方法;后经国学大师陈寅恪开拓,又使文史互证具有了现代学术的气质。有关晚清、民国的史料库存极为可观,这一时期又是文学创作相当丰富的阶段,对这种历史资料状况的贴切把握,自是成就《民国元年》的基本条件。该书的叙述兼具历史笔法的“微而显,志而晦”品格和文学的“美刺”特征,往往由史料进入,构建出历史的现场感,继之以文学作品相佐证,用小说的虚构来形象地充实与“活化”各种社会风尚的史实,真实与虚构错杂交织,就创设出一个书中有书、不是小说胜似小说的阅读情境。具体说来,书中大量地引用了当时《申报》、《大公报》等报刊,又梳理了恽毓鼎、老舍、梁实秋、张爱玲的日记或小说,经过分析、判断和剪裁、组合,令人信服地展现出了一幕幕鲜活而典型的历史情境。无论在民国史著述还是在现代文学研究中,这种“文史互证”的方法均具相当的新意。
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的支撑,没有对史料的独家发掘与甄别、筛选,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创新将沦为空谈。《民国元年》叙述读起来相当轻巧有趣,但透过叙述文字,既可见作者对历史资料的广搜穷究之功,又可见其处理庞杂史料的举重若轻之能。该书涵盖了丰富的民国史料,包括民国旧刊、旧照片,以及几乎绝迹的小说文本等等。如对满族作家穆儒丐及其作品《徐生自传》、《北京》等作品的深度剖析,就属颇见功力的独家填补史料空白之举,甚至可起到为学术研究拓展空间的功效。
(《民国元年:历史与文学中的日常生活》,颜浩/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版,类别:历史)